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招标项目
“绿色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顺利结项
由四川美术学院王立端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绿色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批准号:13ZD03)经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通过,准予结项。这是在学校党政领导和科研管理部门以及教学单位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在项目组8个子课题全体成员共同努力下取得的重要科研成绩。该重大项目既是四川美术学院建校以来获得的第一个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同时也是建国以来我国美术院校获得的第一个国家级社科重大项目。该项目研究紧扣可持续发展主题,研究内容丰富、成绩显著,符合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有关结项“免予评审”的条件,以突出的成果获得了“免评审结项”的殊荣。该项目顺利结项必将产生广泛的学术影响。
《绿色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于2013年6月正式立项,于同年10月顺利通过开题答辩,项目由8个子课题构成,四川美术学院、湖南大学、江南大学、广州大学联合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历时四年时间。
各子课题负责人及主要研究人员(以结项时为准):
“绿色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项目相关研究工作介绍
第一部分 工作节点
一、项目立项开题报告会
“绿色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于2013年6月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招标项目获批立项,同年10月在重庆举行了开题论证会,对项目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成果形式、研究总体框架和各子课题构成与任务等问题做出了说明和界定。开题论证得到与会领导和专家一致肯定,项目研究工作正式启动。
开题报告会上专家和领导合影
文化部科技司司长/全国艺科办于平主任(右8)、重庆市文委领导(右9)、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教授(左2)、罗力教授(右5)、苟欣文教授(左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周宏春主任(左8)、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何人可教授(右6)、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院长辛向阳教授(右4),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周仲凡(左5)、同济大学林家阳教授(左3)、香港理工大学林衍棠教授(左6)、广州大学汤重熹教授(左7)、 南京艺术学院王琥教授(右3)、 四川美院王天祥教授(右1)、段胜峰教授(右2)、首席专家/项目负责人王立端教授(右7)等80余人出席会议。
二、项目学术研讨会
项目组于2014年至2017年期间3次集中举行项目学术报告会,分别对项目研究进展进行评估、对项目研究下一阶段工作目标、路径、进度做出规划。
“绿色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期学术研讨会现场
三、设计学科发展暨绿色设计教育专家研讨会
项目责任单位于2016年6月在重庆召开“设计学科发展暨绿色设计教育专家研讨会”,参会人员包括:庞茂琨(四川美术学院)、郝大鹏(四川美术学院)、何洁(清华美院)、郭线庐(西安美院)、孙守迁(浙江大学)、陈汉青(武汉理工)、李超德(苏州大学)、宁钢(景德镇陶瓷大学)、郭莉(江南大学)以及四川美术学院罗力、段胜峰、韦芳、吕曦、余强、谢亚平、王立端等人。
会议听取了该重大项目的工作汇报,与会专家对项目后期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并且讨论了高校设计学科绿色设计教学内容构架,为今后在设计学科开展绿色设计教育奠定了基础。
设计学科发展暨绿色设计教育专家研讨会现场
四、中期检查会
2017年3月21日在重庆举行了项目中期检查会,经请示艺科办同意,评审组专家由柳冠中教授(组长)、石振宇教授、陈汗青教授、黄政教授、郝大鹏教授组成。与会专家在听取项目负责人工作汇报之后,对项目研究工作方式、研究内容、阶段性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且为项目结项工作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会议现场
中期检查会主要参会人员合影
评审组专家:柳冠中教授、石振宇教授、陈汗青教授、黄政教授、郝大鹏教授以及项目组成员王立端、汤重熹、罗力、季铁、段胜峰、黄耘、王天祥、郭莉、张军、马敏、吴菡晗等。
专家评审意见(影印件)
五、项目专题研讨会
为推进项目结项工作进行,项目组于2017年8月在云南大理举行了项目专题研讨会。
绿色设计与持续发展研究”云南项目专题研讨会现场
六、项目结项工作研讨会
项目结项工作研讨会于2017年11月在重庆召开,会议对结项材料进行了审阅并针对性地进行查漏补缺力求完美,对最后阶段工作作出了部署。
项目结项工作研讨会现场
特聘清华大学柳冠中教授、石振宇教授为项目顾问
第二部分 研究过程
一、大视野、大格局、大战略——理论的系统研究
课题组在理论研究中坚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理念,一方面,广泛查阅 筛选西方最新的可持续与绿色设计方面的主力观点与思想著作,陆续出版可持续与绿色设计方面的译著11部。进行比较研究,借鉴西方成果精髓。另一方面,项目组通过挖掘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人与自然的相关学说与中国古代造物思想观,从中梳理总结出我国传统思想和造物活动中的可持续价值理念。让中国古人的可持续生态观思想成为我国当代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历史人文背景支撑,让中国古人的造物智慧为今天的绿色设计和绿色生活提供方式方法的重要启示。经过研究整理,形成了关于“中国古代可持续思想观和绿色造物理念”的研究报告册。为项目研究提供了中国的传统思想依据,也为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作为多校联合开展的重大科研项目,它既是一个研究平台、也 是 思想交流的平台、传播绿色文化及推广可持续理念的平台。项目组充分利用参研人员和所在院校的资源支持,先后举办了与项目内容或研究思路方法探讨相关的学术研讨会和学术报告会28次。
江南大学与四川美术学院举行的学术研讨会(2015年)
威尼斯建筑大学与四川美术学院举办的“正在崛起的中国设计力量”学术研讨会(2015年5月)
二、汇文理,凝思想,淬实践——行动的方法研究
以举办工作坊的形式,从面向环境资源能源问题 的产品绿色设计、面向地域经济文化发展可持续的城乡建设绿色设计、面向生态效益的系统设计等几个层面探讨实践方法。项目组四年来共同举办以讨论绿色与可持续实践方法为内容的工作坊共16次。
高校合作:基于低碳设计的工业余废料升级利用工作坊
(2014年-2016年)
项目团队先后到湖南通道、花瑶,重庆黔江、酉阳、荣昌,四川雅安荥经、崇州,广东顺德,内蒙古阿拉善等地,通过绿色设计活动实践开展文化帮扶活动,帮扶当地挖掘地方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开发文创产品和特色商品、打造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帮助当地实现脱贫致富,同时也让当地传统手工艺等地域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
内蒙古阿拉善马兰湖治沙项目(由子课题1、子课题8实施)
例一: 针对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具有千年传承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瑶挑花,采用协同创新方法,整合与当地产业振兴相关的各方力量,以不同方式参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项目团队的此项实践性研究不仅获得了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脱贫十大项目”第一名,还名列教育部直属高校“非遗扶贫”示范创建项目之首。
“花瑶”文创扶贫项目“百合、金银花包装套装”
传统侗锦再设计实践
(团队实践项目,获2017年教育部高校“精准扶贫脱贫十大项目”第一名,由子课题3实施)
例二:探讨传统手工艺再设计与农村文创振兴实践活动中用传统手工艺制作出了与老百姓生活相关的饮食器物350余件。被2015米兰世博会组委会列入“世博官方展出项目”在意大利米兰、威尼斯展出;2017年又以“丝路长·宴四方——中国饮食器物设计文化展”为题在法国巴黎、比利时布鲁塞尔、土耳其伊兹密尔举办了5场巡回展览和6场学术交流活动,以一个缩影体现出了中国推进可持续发展有理念、有行动、有成效。
中国饮食器物设计文化展欧洲巡展之米兰站、威尼斯站、巴黎站、布鲁塞尔站
(2015年-2017年)
项目组考察大理喜洲非物质文化遗产村落周城扎染村
(2017年8月)
项目组在意大利米兰交流访问 (2015年4月)
项目组成员与特聘顾问清华大学柳冠中教授(右3)、石振宇教授(左2)在土耳其考察交流(2017年8月)
三、重法治、立规矩、育人才——推广的策略研究
1. 绿色设计激励机制与法制法规策略研究 绿色发展须依靠和通过法制法规对各方面利益进行调节才能达到对社会发展方式整体控制的目的,才能起到为绿色设计和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让奖惩措施同时并行双向发挥作用,从正反两个方面让 可持续发展行动健康地生气蓬勃地开展。项目组在绿色设计推广策略研究基础上 完成了研究报告“绿色设计律法之维”(20万字)及相关论文。
2. 撰写出版了研究指导推广绿色行动的专著《缔造绿色生活》。
3.绿色设计文化传播研究 为满足国家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对绿色设计人才的刚性需求,项目课题组在研期间积极构建起了“产品专业绿色设计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获得了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省部级)。
“聚焦绿色发展:产品专业绿色设计人才培养体系”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第三部分 研究成果
项目成果包括“最终成果”与“阶段性成果”
一、最终成果内容
项目最终成果主要内容包括:
1.《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绿色设计体系构建》
2.《“绿色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研究”项目研究报告》其中包括:(1)理论研究报告;(2)实践研究报告;(3)策略研究报告
3.项目研究专题论文41篇(核心期刊)
4.已实施成果转化项目(13项)
5.有关决策咨询报告(8份)
6.项目研究案例集(6部)
7.获得国家专利111项
项目研究成果获得国家专利(部分证书)
二、阶段性成果内容
1. 学术译著:已出版项目研究学术译著“国外可持续发展与绿色设计经典著作译从”,共11部。(378 万字)
①《设计的精神:物品、环境与意义》;②《行 动主义设计:可持续发展的美丽新世界》;③《绿色设计从理论到实践》;④《设 计自然:人、自然过程和生态修复》;⑤《零浪费设计:能耗、技术、建成环境》;⑥《激励变革:建成环境中可持续设计与行为》;⑦《可持续新方向》;⑧《为可持续变革而设计——设计与设计师如何驾驭可持续性议题》;⑨《设计师的远见卓识与案例》;⑩《整体可持续设计:转换的视角》;⑪《可持续与设计理论》
可持续与绿色设计方面的译著
2. 学术专著:已出版学术研究专著 3 部(94万字)
①《缔造绿色生活》
②《异域同构——传统城市空间的演替》
③《泸沽湖地域人居环境文化演进》
《缔造绿色生活》,王立端 著
《泸沽湖地域人居环境文化演进》、《异域同构——传统城市空间的演替》,黄耘 著
3. 学术编著:已出版学术编著1部(48万字)
《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器物设计作品集》
《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器物设计作品集》
4.项目成果获奖:项目获得重要奖46项
(1) 获国际性奖项9项
(2) 获国家级奖项15项
(3) 获省部级奖项22项
部分获奖证书
第四部分 研究贡献
一、提升绿色设计学术理路
项目以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目标愿景,在对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设计的双向研究中,进行设计本身的绿色化发展和方法增效的创新实践。一方面探讨如何增强设计的价值观与技术手段,同时有利于讨论如何加强可持续发展的 措施保障和路径建设与实施,从而整体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落地性。
二、激发文化引领绿色设计的活力
在研究中提出应该从历史文化维度审视可持续发展,寻找到可持续思想在中 国的文化根源,从而在丰富可持续发展文化内涵的同时,也为引领绿色设计自身 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设计的观念意识要从“对物的设计”改变为对生活方式 的设计;设计的价值观转变为设计为推动人类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三、践行集成式工作模式
本项目由多所高校协同合作的条件,采取跨地域,跨专业方向的集成创新方 式,在项目负责人的统筹安排下,充分发挥高校各自的资源优势和地缘特色的条 件,按照各子课题研究任务的分工,以社会调查、学术研讨、理论著作、文献译著、论文写作、社会实践、开办工作坊、案例收集、专利申报、成果转化、咨询提案等多种形式开展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优异成果。
第五部分 社会影响
一、高水平成果示范引领作用显著
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基于国际前沿视野,在充分吸收、利用和拓展其已有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实施研究过程中形成了一批有学术影响力 的学术成果,在绿色设计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尤其是创造性提出并构建起 的“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绿色设计体系”学术框架。是迄今为止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内容最为丰富的绿色设计体系。该体系的面世是对中国设计体系的补充、对绿色设计自身发展具有引领作用、也是艺术学学科为我国绿色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二、项目辐射推广作用持续彰显
项目在研期间在国内外举办和国际国内学术活动,成果展览交流活动先后共 吸引了上万名中外人士参观参与;项目课题组举办的传统手工艺设计可持续活动 成果在欧洲四国五地举办学术展览和交流传播活动,先后有200多家中外媒体予以报道评论,其中包括国务院新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中国网、新华网人民网、人民日报、欧洲时报等重要媒体予以赞誉;项目阶段成果学术专著《缔造绿色生活》及“绿色设计与可持续发展译丛”十一部学术译著出版发行为我国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构建绿色生活方式,助推国家生态文明的全国建设将发挥有益、有力、长效的作用。
三、项目成果受到同行专家学者高度评价
国内知名同行专家对项目作出了以下评价:“该重大项目的研 究规划合理、周详;研究涉猎面很广,有理论研究成果、实践研究成果和策略研究成果,内容十分丰富、翔实,既有理论也接地气;不仅有中国古代造物思想的解析,也梳理了域外可持续理论成果,提出了绿色设计的技术要素、方法体系、路径模式和案例经验;这些成果可指导我国文化知识传播的可持续方向,对专业设计教育的人才培育体系提出了思路;更值得注意的是将对今后绿色设计政策激励和法规建设打下基础。......其协同、开放的研究机制保证了学术思想理论观点,研究方法数据资料收集和社会推广措施等方面的集大成,代表了我国目前该领域研究的主流。”
四、成果价值
该成果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反思绿色设计,以有关历史与现实问题为导向, “提出问题,努力求解”,以史为鉴综合研究。该成果在课题内容的建构上,尤 其在史料选取与案例的分析方面,十分强调中国视角与比较研究的方法。既有利 于普适性问题的聚焦,更有利于中国经验的形成。随着研究的深入,不仅可以使绿色设计的学术研究烙上浓重的中国印迹,而且势必将绿色设计的研究引向深远,继而为设计学研究的本土化发展作出富有价值的贡献。
绿色设计及其相关性领域的历史进程本身便是复杂的,而这一特征在当前全球化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则显得尤为明显。该成果之于“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绿色设计体系”的建构,不仅发掘出绿色设计的本质属性,从而 超越以往的局限于纯理论或纯方法说的藩篱,该体系从西方可持续学说到绿色设计思潮兴起,再到对中国古代生态观及造物思想的溯源;从绿色设计方法到设计实践;从绿色设计评价方式到推广措施;从绿色设计法规建设到对缔造绿色生活的展望为当前中国绿色设计的现实发展提供了关乎根本的学理依据。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是我国“十三五”规划时期,乃至更长阶段的发展思路、 方向和着力点。其中,“绿色”位居五大发展理念之核心地位。相信该项目的最终成果“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绿色设计体系”将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体系的发展,特别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重要而有益的参考。
附:参与项目研究的单位及主要人员
一、项目学术成果编委会
特聘顾问: 柳冠中、石振宇
总主编/项目首席专家:王立端
副主编: 何人可、汤重熹、辛向阳
编委会: 罗力、郝大鹏、王琥、林家阳、季铁、段胜峰、王天祥、黄耘、巩淼森、李敏敏、张军、马敏、郭莉、吴菡晗、詹文瑶、赵宇(小)、龙国跃、张剑涛、皮永生、黄晓明、任文永
总主编助理: 任宇、吴贺清、严弢、王永艳、杨曼羚、傅淑萍
二、主要研究人员
首席专家/项目总负责人:王立端
子课题研究人员:
1. 子课题1:辛向阳(负责人)、巩淼森(召集负责人)、郭莉、吕曦、谢亚平、代福平、梁町
2. 子课题2:王琥(曾担任负责人)、段胜峰(负责人)、李敏敏(召集负责人)、马敏、秦臻、任宏伟、严弢、吴贺清
3. 子课题3:何人可(负责人)、季铁(召集负责人)、张军、赵江洪、王巍、张海涛
4. 子课题4:郝大鹏(曾担任负责人)、黄耘(负责人)、张剑涛(召集负责人)、龙国跃、赵宇(大)、王平妤、邓楠、彭艳
5. 子课题5:王立端(负责人)、皮永生(召集负责人)、白晓宇、敖进、谢垚、任宇
6. 子课题6:汤重熹(负责人)、黄晓明(召集负责人)、詹文瑶、赵新、罗渝东
7. 子课题7:罗力(曾担任负责人)、吴菡晗(负责人)、赵宇(小)(召集负责人)、曾敏、程琦
8. 子课题8:王天祥(负责人)、郭莉(召集负责人)、杨晓斌(曾担任召集负责人)蒋金辰、任文永、王譞、吴安新
9.项目管理:潘召南、李敏
10. 项目办公室:韦芳(负责人)、尹恒、张程、任勤、胡静、蒋智丽
11.项目秘书:严弢、杨曼羚、傅淑萍、任宇、吴贺清、王永艳
12.助研人员:周丽雯、曹悦、杨曼羚、雷霞、罗黛诗、张婷、邹红媛、何欢、曹宇嘉、傅淑萍、李瀚然、王晨雨、彭威、高小璐、潘宏甲、蒲柯宇、王松、张西玲、刘茜雅、刘园梦、李文佳、张雪青霞
三、《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绿色设计体系构建》写作人员
王立端、郭莉、任文永、马敏、皮永生、张军、黄耘、汤重熹、赵宇(小)、吴菡晗、任宇
四、案例集分册编著人员
1. 《传统造物的再设计案例》
主编:王立端
副主编:段胜峰
主编助理:皮永生、任宇
参编人员:白晓宇、谢垚、陈石、王晨雨、李瀚然、彭威、潘宏甲、王松、张西玲、刘茜雅、刘园梦、李文佳、张雪青霞
封面设计:王洋
2. 《城乡建设与环境规划绿色设计案例》
主编:黄耘
副主编:龙国跃
主编助理:张剑涛、罗夏
参编人员:赵宇(大)、郭辉、朱猛、仁洁、江娇、武健、徐丹、郑晓峰
封面设计:孙敏、王洋
3 《绿色材料与制造案例》
主编:汤重熹
主编助理:卢凡、崔瑄芮
参编人员:余宇、唐杰、宋晓薇、黄晓明、向智钊、冯宝亨、吴毅钊、黄华安、周伟、胡捷、陈柳、赵颖、朱宇迪、曹向楠、孙培贤、裴芝洲、温晴、罗俊、陈子斌、黄圣灿、全卫平、毛玮婧、张雪珂、黄海宁、郝伟、吴晓端、候梦阳、黎灼均
封面设计:王洋
4. 《绿色产品设计案例》
主编:张军
副主编:王诗云、高梦
参编人员:王慧、程巧玲、曹钰净、王喜乐、贾泽宇、李琪雯、贾艳阳、刘粤、陈思、程婉琳、范可馨、张晓辉、葛晓敏、毛振仙
封面设计:王洋
5. 《绿色概念设计案例》
主编:吴菡晗
副主编:任宇、赵宇(小)
参编人员:程琦、曾敏、张西玲、王松、刘茜雅、刘园梦、李文佳、罗茜、蔡娜、关嘉贤、陈江涛、张雪青霞
封面设计:王洋
6. 《设计推动地域振兴的文创活动案例》
主编:季铁
副主编:郭寅曼
主编助理:张朵朵、闵晓蕾
参编人员:陈俊才、刘塔玉、朱碧玉
封面设计:王洋
五、项目责任单位
四川美术学院
六、项目参与单位
湖南大学
江南大学
广州大学